欧亚媒体走进华蓥山:“洋抬夫”“洋幺妹”都有了
2024-09-03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第一副总编辑妮娜·尼奇博洛娃化身“洋幺妹”。李佩蔺摄
上山了。
9月1日下午,参加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欧亚媒体考察团来到四川广安,在华蓥市的华蓥山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文之妙。
雄奇、险要。“‘天下第一雄山’,这是郭沫若先生给予华蓥山的评价。”坐在登山车上的中外媒体记者充分感受到了华蓥山的“雄”——山路九曲十八弯,从山脚到景区入口,登山车“气喘吁吁”开了二十多分钟。
华蓥山景区以苍翠茂密的山林为环境基调,以世界罕见的喀斯特早期发育石林奇观为典型景观代表,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山岳型石林。“一吻千年”“八百罗汉”等石林,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时间雕刻的艺术品。考察团成员,啧啧称奇。
吉尔吉斯斯坦《自由之山报》总编辑纳拉雷·阿桑巴耶夫见到景区的石林,三下五除二就爬上高处,并比了一个“大拇哥”,“我来自山国吉尔吉斯斯坦,对山有天然的好感,而这里的石林雄伟壮观,与森林融为一体,与众不同。而且,这里是邓小平的故乡,他在吉尔吉斯斯坦很有影响力,我非常喜欢他,因此对这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吉尔吉斯斯坦《自由之山报》总编辑纳拉雷·阿桑巴耶夫攀上巨石,竖起了“大拇哥”。脚动登山,手动点赞。张亚欣摄
纳拉雷·阿桑巴耶夫还表示,他拍了很多照片,计划传给国内的同事,告诉他们:“瞧,在中国也有和吉尔吉斯斯坦一样的城市。”
华蓥山旅游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饱含负氧离子,是天然“大氧吧”没错了。
顺着华蓥山的步道拾级而上,置身美景中,哈萨克斯坦BAQ通讯社高级记者古尔詹·拉曼库洛娃,似乎“左右为难”:“如果观光车的车速能慢一些,我或许能领略到更多好风光,但不得不承认,乘坐观光车能为我节省不少体力。”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有什么样的山川河岳,就会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形成对应的文化遗存。在华蓥山,曾经,漫长农耕文化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滑竿是出行代步工具,是翻山越岭的需要;如今,“滑竿抬幺妹”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体验,是对祖先生产生活方式的致敬与纪念。
在华蓥山旅游区进门处,写有“滑竿抬幺妹”字样的大招牌醒目地悬挂着。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晚报》第一副总编辑妮娜·尼奇博洛娃成为考察团“第一个洋幺妹”。
一圈体验下来,妮娜·尼奇博洛娃难掩兴奋,她说:“我从来没有坐过滑竿,坐在上面像王后一样,太有趣了!不过抬我的轿夫可能有些辛苦。”
“华蓥山滑竿抬幺妹”竞技活动,距今有上千年历史。唐朝初期时,华蓥山高登山(海拔1704米)、宝鼎(海拔1590米)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二月至六月期间,方圆数百里的民众热衷到宝鼎光明寺进香朝拜。因坡陡林密,道路崎岖,滑竿成为有钱人家和大家闺秀的代步工具。为选拔得力抬夫,便产生“滑竿抬幺妹”竞技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华蓥山滑竿抬幺妹”竞技活动重出江湖,并进入鼎盛时期。该竞技活动在以传统竞技比赛为主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融入更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内容,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华蓥山幺妹节”习俗活动。
《中国与俄罗斯》杂志社社长奥列格·别列日内赫就客串了一把“洋抬夫”。他邀请中国女记者坐上滑竿。只见他步伐沉稳,速度均匀,还真有“抬夫”的样子。他笑称,自己在俄罗斯经常爬山,背包至少有20千克,所以抬滑竿之前有心理准备,如果非说负重爬山和当“抬夫”的区别,奥列格·别列日内赫认为抬滑竿是两个人的合作,身高如果悬殊的话将不好保持平衡。
《中国与俄罗斯》杂志社社长奥列格·别列日内赫充当“洋抬夫”,轻松“拿捏”。陈斌摄
2021年,“华蓥山滑竿抬幺妹”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让广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华蓥市原文体局局长、非遗传承人张承光说,“滑竿抬幺妹”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文化元素在里头,比如先民的智慧、积极进取的精神、依托工具的流变等等。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它与景区实现了相融互促、相得益彰,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要继续把它传承好,让更多游客了解、体验这个项目,进一步推动这项非遗与旅游紧密结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