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深耕中华文化沃土 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5-01-22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围绕非遗传承创新等内容,推出组合式报道,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力促其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同时,通过科技化年轻态表达,展现中国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以湖南卫视、芒果TV、湖南电台、湖南经视、风芒客户端等为主平台,推出贯穿全年的系列新闻报道、宣传片、纪录片、文旅节目等多形式、大体量的文化类产品,通过一整套组合式的主题宣传报道,致力于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对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报道视角——把镜头对准基层、贴近生活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灿烂瑰宝。2024年以来,湖南卫视先后推出系列报道三部曲《文化的田野》《我家门前有条街》《古村寄乡愁》,把报道视角更多地对准身边的历史、田间的传承、百姓的关注,让文化报道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和生活味。
举例来说,《文化的田野》报道了一度沉寂的平江皮影戏艺术,通过钟志远等新一代传承人的创新发展,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陈规陋习,培养了后备人才,注入了时代内涵,重新获得百姓喜爱;洞庭渔歌第六代传承人陈岳林,不仅收集整理了近千首曲谱、歌词,还组织带领渔歌传承团的老中青三代演员,把渔歌重新带进乡间和校园,把渔民上岸后的幸福生活唱进歌里;在江永县,打造了女书生态博物馆和非遗一条街,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传承者。《文化的田野》如其标题所示,就像一粒种子播撒在观众的心田,激发起人们对身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文化中国行·古村寄乡愁》则探访8个独具特色却鲜为人知的湖南古村落,以细致入微的体味观察与浪漫诗意的镜头语言,深刻描绘当地自然风貌、宅院民居、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展现蕴藏于其中的传统文化印记,感悟传承守望、创新发展的古村新韵。
《我家门前有条街》紧扣“老街活化利用”主题,走进湖南7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既关注街区的保护与修复,更展现老街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的新面貌。报道中有保护非遗技艺的常德河街,有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郴州裕后街,有洗去浮华、守护乡愁的凤凰古城等。报道中有探访走读、有内心独白、有原声记录,还有镜头语言留白:“正如长沙潮宗街,斑驳的墙面、慵懒的野猫、打盹的老人,这是岁月悠长的老街之‘慢’;而如织的人流、绚烂的招牌、多彩的夜生活,这是活化改造后的老街之‘快’。”“快”与“慢”形成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老街已成为古老与现代交融、历史文化与时尚潮流并存的绝佳载体,迸发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磅礴活力。
聚焦民生——以鲜活人物故事讲述文脉传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也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的原则。湖南卫视推出的“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片,开篇即以“湖”与“南”的水火交融为引子——碧波荡漾的水域滋养着这片丰饶的鱼米之乡,熊熊燃烧的烈火象征着湖湘儿女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整部宣传片以时间为轴,巧妙地编织了湖湘文化从起源到繁荣的壮丽篇章,但并不局限于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将镜头聚焦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每一位湖湘儿女都被赋予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情感,他们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正是湖湘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面对挑战时的锐意进取、面对变革时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了湖湘文化和湖湘人民的勃勃生机。
湖南广电“文化中国行”宣传片落幅画面。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歌曲以其独有的方式抒人民之情怀、唱人民之心声、颂人民生活之美好。2024年10月3日至10月6日,湖南卫视、芒果TV、湖南经视三大平台同步播出大型音乐纪录片《歌词里的中国》,透过歌词,品读中华文化、表达家国情怀、唱响美好生活。为了深挖歌词背后的故事,节目组进行了海量搜索与寻访,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云南、陕西、浙江、重庆等20个省区市,采访了数十位词曲作家、学者及歌手。在历史长河中“捉活鱼”、在中华文脉上“采山珍”,用“脚力”在祖国大地上解锁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歌词故事。例如,为了表现歌曲《故乡的云》中蕴藏的对海峡两岸的情感,节目组克服台风天气出镜拍摄等重重困难,记录了被称为“灵魂摆渡人”的台湾同胞刘德文21年带3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陆老家安葬的故事。节目播出后,湖南卫视获得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省级卫视第一的收视佳绩,4期节目全网视频播放量超3000万,国家广电总局刊文肯定,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转发。
深度融合——交互体验激活文化遗产
2024年8月19日,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上线播出。该纪录片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呈现方式,让沉默的文物鲜活起来。通过手绘朝拜、宴饮、神兽起舞等场景,应用CG(计算机图形学)特效让绘画动起来;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受众得以透过虚实结合、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观赏两千多年前的精彩世界。与此同时,《马王堆·岁月不朽》突破传统考古纪录片的陈述方式,将聚光灯对准湖南博物院这个大“影棚”里的一件件文物,用讲解员的同期声来承上启下和“划重点”,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观看过程仿佛一场“时空穿越”:受众跟随镜头登上通往马王堆展馆的电梯,踏入西汉贵族的精致生活画卷,在“君幸酒”的“叮嘱”中感受一件件文物的细节,在“君幸食”汉帝国的富庶和自信中,探知汉代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30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点赞纪录片借助“科技+文化”的创新形式,让历史文化更生动,让文物呈现更鲜活。
聚焦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湖南广电“山海”客户端在2024年8月19日与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同时上线,通过数字采集、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等技术突破,实现珍贵文物的高效采集记录、文物资源的IP转化和3D鉴赏,补充解读纪录片未播的后续篇章,让文物绽放全新光彩。
青春表达——坚定中国青年文化自信
天生青春是芒果人的不变基因,与年轻人热切互动、侃侃深聊是湖南广电的看家法宝。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中,湖南广电充分发挥青春态表达优势,推出一批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例如,湖南卫视推出文化行走漫谈纪实节目《衡山论道》,以“综艺+文旅”的方式打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深度游”,让传统文化变成年轻人心目中的“精神碳水”,更成为对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有力呼应。
2024年6月8日,湖南电台又推出系列报道《00后爱上国风的N种方式》,00后爱上国风恰是当代青年文化自信的体现。报道无论是标题行文,还是采访对象均为00后,尽显“年轻态”。比如《05后小花旦颜家悦:把湘剧文化传给15后》,通过大量现场原声,生动还原05后给15后上课的场景。报道以短视频+图文+广播音频+H5交互的融合形式推出,实现了报道内容可听、可视、可读、可互动。节目还创新性地联动高校校园大喇叭,以及覆盖湖南全省100多个县的43万多只村村响大喇叭播出,同时通过5G智慧电台实现了在全国1000多家基层电台播出。
多维发力——立体传播提升国际口碑
湖南广电充分发挥台网融合传播优势,将“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内容全部放在芒果TV及芒果TV国际客户端重要位置超强曝光,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文化传播矩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传承者。截至2024年12月中旬,芒果TV及芒果TV国际客户端已上线相关宣传报道416条。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英文版在芒果TV国际客户端上线播出,覆盖195个国家和地区的1.9亿名用户,相关亮点视频在芒果系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播放量超100万。环球时报英文版对话总导演、制作人李东绅在环球时报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推荐纪录片亮点内容,引发海外网民关于中国功夫、美食等元素的热烈讨论:“辛追夫人有很强的生活感”“中国汉代的人们如此的酷,和埃及金字塔一样神奇”。芒果TV及国际客户端还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特性,基于AI(人工智能)、H5等融媒体技术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互动化阐释,助力传统文化在海外“破壁出圈”。例如,端午节,全民击鼓助力龙舟竞渡,“云”感受“划龙舟”的独特魅力;七夕节,通过解锁“乞巧、祈福、晾晒、购物”几大场景,将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含义还给七夕,赞美女性的美好与自强;中秋节,借助古诗词生成精美的“同景异情”中秋主题壁纸活动,带给网民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以更趣味、更具网感的形式传播开来。活动借助节日节点进行宣传推广,不仅在芒果TV国内平台展现,更是通过芒果TV国际客户端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让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出去,让海外受众也能零距离、沉浸式地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者钟益帆系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传管理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