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特朗普遭遇枪击后,阴谋论如何主导美国社交媒体?

2024-07-15
当地时间7月1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遇的枪击案中,至少一名观众死亡、嫌疑人被当场击毙、特朗普右耳受伤后被安全护送离开。
因嫌犯已无法开口说话,更多美国人转向互联网寻求他们想要的“答案”。
据计算,枪击案发生后数小时内,美国社交媒体有关特朗普的发帖数量飙升至平日的17倍。以上网络言论充斥着同情、猜忌和仇恨,沿着政治光谱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
“舞台效果”
枪击案的消息传出几分钟后,“舞台效果”就成了美国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词条。
对众多网民而言,这个词在语义上等同于“阴谋论”,常被用来质疑所谓的袭击或枪击案。
在X上,一篇文章形容枪击案“极具舞台效果”,浏览量高达100多万。该文章作者质疑枪击案的真实性,他试图通过现场截图来证明枪击发生时现场鲜有人逃跑或恐慌。
但很快,集会的直播完整片段就对该言论进行了“打假”。根据现场画面显示,枪声响起后,有人大喊“趴下”,人群开始躁动,尖叫声四起。
事件当天,美国执法官员表示,特朗普集会枪击案被定性为“暗杀未遂”,已作为刺杀案调查处理。
有目击者表示,在特朗普遭枪击前,他在附近看到一名持步枪的男子爬上屋顶,自己也提醒了警方和特勤局人员,但演讲并未被中断。
在此背景下,“安保缺陷”变成了网民发表质疑的依据,他们提出一系列疑问:袭击者是怎么上屋顶的? 安保人员为何没有及时阻止他?
随着未经考证的猜疑不断涌入事件的信息真空,更多不着边际的言论成了网民们的谈资。
有人认为,特朗普在安保人员簇拥下高举拳头的动作“经过了精心设计”。还有人表示摄影记者埃文·武奇拍摄的照片“过于完美”,特朗普身后的旗帜“像是被人刻意摆放在那里”。
不过有科技公司发现,在 Facebook、Instagram、X和TikTok等社交平台上,使用“假暗杀”和“舞台效果”等标签的用户中,有45%都是机器人账户。
此外,还有账户发布了一张枪击发生后特朗普面带微笑的图片,而后被证实是人工智能生成的。
而有关质疑事件“作秀”的帖子大多来自左倾人士,他们在网上发布的内容多是在反对特朗普的观点。
暗杀命令?
与之相对,在共和党支持者中,则出现了“美国总统拜登下令枪击特朗普”的指控。
共和党佐治亚州众议员迈克·柯林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是“拜登下达了命令”,他指出拜登几天前发出过“将特朗普置于靶心”的言论。柯林斯甚至呼吁以“煽动暗杀”的罪名起诉拜登,而他的帖子获得了超过600万次的浏览量。
包括一些特朗普的支持者承认,特朗普在竞选期间不当的措辞和偏激的观点确实加剧了两党对立的局势,甚至让他树敌更多。但“若本次暗杀是拜登下的指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还有“匿名者Q”极右翼阴谋论组织(QAnon)的信徒表示,特朗普正同一个由美国政府安全和情报部门组成的秘密联盟进行斗争,后者试图阻止特朗普为重返白宫所作的一切努力。
提出上述猜测的文章还表示,下达“暗杀命令”的可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且巴拉克·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和迈克·彭斯等诸多民主党人士都参与其中。即使没有任何证据论证,这篇文章已有约500万的阅读量。
枪击案泛起的涟漪再次证明,美国人对同一事件会根据政治立场作出不同解读,而这场枪击无疑让该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不过,如果单从选情的角度来看,子弹看似瞄准特朗普,实则却给了拜登一大重击。根据预测网站Polymarket的数据,袭击事件发生后,特朗普赢得2024总统选举的概率从60%大幅上升至70%。拜登的胜率则只有18%。
不同版本的凶手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事发当天公布了事件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嫌犯是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20岁男子,名叫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是一名注册共和党人,却曾经为拜登的团队捐款,政治倾向不清楚。他已在竞选集会现场被击毙。
不过,在官方确认嫌犯身份之前,网络就已流传了不同的版本。有当地媒体在事发后将枪手误报为“华裔”,一个半小时后又修改为“白人男性”。
一名来自于意大利的体育记者马尔科·维奥利半夜在Instagram上发帖为自己“申冤”,称自己遭到了信息轰炸,被误指为Antifa(反法西斯行动)成员和本次枪击案的幕后黑手。
然而,当他试图澄清事实的时候,那些不实的指控却已获得了数百万的阅读量。
众说纷纭下,已有商家入场试图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上周日,美国多个电商平台已上架特朗普遇袭时现场画面同款T恤,标价在20美元左右,有商家表示“三小时内就收到海内外2000多份订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