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主流媒体如何引领塑造城市气质?
2025-03-265
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城市的内涵日益丰富,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更象征着某种社会符号,将社会人文景观及价值观进行数字化投射。其特殊性在于,城市形象往往根据人与实体空间的互动和行为进行双向调节,如通过社交媒体兴起的City Walk及诸多网红城市的塑造,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城市经济;而科技和文化的勃兴又为城市“出圈”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一种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媒介,城市传播该从何破题?传媒评论邀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第一财经、第1眼TV-华龙网等媒体,分别从评论、科技、数据、文化等方面,阐述城市传播中的核心方法、创新手段、破圈要诀。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客户络绎不绝。陈晓驰 吴鑫摄
一个城市的形象,就像面孔与灵魂,前者传递着城市的活力、潜力和温度,后者则凝聚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气韵、独特的价值观,彰显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纵观国内,不少城市有着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大众认同,城市名片已经深入人心。比如北京的关键词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再如上海,关键词是金融中心、国际化、时尚感;而杭州的关键词则是人间天堂、数字经济之城。
城市名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浪潮不断更新、发展。2025年新春前后,一批被誉为“杭州六小龙”的科技新锐企业,频频刷屏全球互联网,引发了波浪式的国际舆论热议,“神秘东方力量”成了“国际梗”。随着杭州的持续破圈,以南京为代表的众多国内城市,又纷纷反思“杭州为什么能”,对产业政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等的热议,跳出政商界、席卷互联网,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气质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新名片。主流媒体该如何引领塑造城市气质?从此次“杭州六小龙”选题的提前策划、及早落地、步步深入中,我们收获了三点启示。
主动谋划勇造浪,推动现象变类像
一座城市,因为某个特殊的事件或者符号,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话题带动下,短时间内“出圈”“出新”,这样的城市现象级走红事件,在过去的几年里想来并不陌生。天水麻辣烫、洛阳全城剧本杀、哈尔滨冰雪旅游,无不是在特殊的时机和外部环境下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座城市的出圈可能会有偶然性,但背后离不开深层次原因、必然性规律,长期打造的优势产业就是一个最好的观察对象。媒体一旦面对有爆款潜力的选题,应当主动谋划、勇于造浪。
抢抓第一落点,一锤定音。“杭州六小龙”话题兴起之初,是社交平台上有零星声音关注部分杭州科技企业产出的科技成果,并提出“杭州四小龙”的概念。2024年底,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杭州市相关部门进行选题研讨时,着手谋划针对杭州科技新锐企业的融合传播,兵分多路全面深入采访了“杭州六小龙”各家企业。2025年1月9日,随着热议声浪渐高,我们迅速在《浙江日报》头版刊登3000余字的长篇通讯报道《打响“创新浙江”品牌当头炮——“杭州六小龙”引发“神秘东方力量”》。这篇文章既是第一篇刊载于主流媒体的有关“杭州六小龙”的报道,又率先回应了“六小龙为何扎堆涌现在杭州”等网友关心的话题,观点与故事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在“六小龙”的成长史中融入杭州科技创新发展史,为“六小龙”话题登堂入室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持续发力造浪,拉满热度。“杭州六小龙”话题的传播,在春节达到第一次高潮——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扭动着秧歌,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DeepSeek席卷全球各地应用下载榜,数据分析平台QuestMobile显示,2025年1月20日至1月26日,DeepSeek App周下载量达226万次。许多网友及自媒体在网上发问——科创新锐接连涌现,杭州究竟做对了什么?面对一浪未落、一浪再起的舆论关注,我们意识到,这是城市形象传播的绝佳契机。于是我们在春节期间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重磅稿件《杭州科创新锐企业屡屡出圈——“蹿红”背后的耐心安心与信心》,揭示答案之一——“有事服务、没事不扰”的营商环境,传递出杭州“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春节结束后,我们又立即根据前期采访撰写《未来产业赛道上,宇树科技如何能先行一步——在科技巨变前,做一个敏锐的谨慎派》一文,在《浙江日报》头版刊登,持续展现杭州创新活力迸发的蓬勃态势。
巧抓第二落点,议程向深设置
6家处于新技术领域前沿、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新贵”在杭州崛起,让不少人对这6家企业产生好奇心。这6家公司的庐山真面目如何?它们在行业风口是如何布局的?
把握契机,深度挖掘故事。时代的洪流最终还是汇聚到一个个生动的人身上。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提出,故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核心,我们首先要抓住的就是处于舆论暴风眼中,极具魅力的故事。春节前,浙报集团杭州分社抢先策划《新春走基层·一线潮》全媒体报道。其中,在《AI走读新质生产力》栏目中,我们派出多组人马前往云深处、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新质企业探访、座谈,在一场场和企业负责人的深度对谈中,直面曲折复杂的创业故事,也让故事的魅力深深烙印在每个读者心里。同时,策划组聚焦杭州创新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用冒着热气的生动事实、眼见为实的思考分析,展现AI技术如何催生新兴产业。全媒体策划首篇《宇树:光环之下》发布后,点击量很快在潮新闻客户端突破10万。
用好智库力量,提炼杭州经验。2024年,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联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推出智库项目“西湖智库”,打造我省首个以省级资源扎根杭州、服务区县的青年社科人才观察杭州窗口阵地,建设杭州区域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在《新春走基层·一线潮——AI走读新质生产力》栏目中,记者携手“西湖智库”专家走读杭州创新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沉浸式体验科技中国的澎湃春潮。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带来的解读《宇树崛起 意义斐然》,从创新创业的重要元素、制度保障、良好环境等角度论证,归纳出浙江“重商亲商”的社会人文氛围,率先而持久的“数字浙江”战略,以及阿里等数字经济企业的集群效应,在众多舆论中独树一帜、观点独到,对宇树科技等“小飞龙”横空出世作出精确解读,给人们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应用新技术,赋能新表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传统媒体在助力城市形象传播、讲述科技创新故事时,同样需要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场景。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创意设计、数据分析和工作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人工智能特有的自动化编辑、智能剪辑和内容增强等功能可大幅提升视频制作效率,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意及可能性,提升视频内容的质量、多样性。
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从2025年1月开始,增设“AI新智奖”,推动AI技术与新闻生产、经营拓展的深度融合,助力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变革与创新。《新春走基层·一线潮——AI走读新质生产力》策划中,视频团队富有想象力地运用AI技术将宇树科技的进化史浓缩在40多秒,从最初实验室中的Laikago四足机器人,一直到目前最新款的G1人形智能体,令人耳目一新;《烟火气里看共富》策划里,AI将临安的坚果之乡生成画面饱和度高、逼真的虚拟场景,增强受众的沉浸感。
发挥长尾效应,擦亮城市名片
在“杭州六小龙”出圈之际,浙报集团杭州分社同步思考:如何让这一出圈流量更加具备长尾效应?如何紧紧与城市的内核和气质相结合、持续打响“杭州时刻”“科创杭州”等标签?尤其形成一套可持续的“科创故事挖掘+城市形象传播”机制?头脑风暴后,采编团队很快达成共识,“杭州六小龙”是从千千万万条“小龙”中孵化出来的,媒体报道的焦点应该是更多的“龙”,以及孕育出这些“龙”的杭州独有的营商环境、创新生态、人才资源以及创业氛围,等等。在“杭州六小龙”持续出圈时,我们又趁热趁势推出《寻龙诀》全媒体报道策划,既包括一组深度观察融媒体产品,又包括在《浙江日报》推出特刊,集中呈现各地“寻龙”招数,融合呈现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过程中如何支持更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更好发展。
挖深挖透城市内核。城市形象的传播,正经历着从城市景观展示到城市价值观传达转变的过程。《寻龙诀》系列策划的初心,从聚焦聚光灯下的龙,转而聚焦背后掌握寻龙秘诀的党委、政府,以及杭州这座城市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发展观。新春开工后,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联合钱塘区委宣传部推出《钱塘寻龙诀》系列报道,运用“视频+图文”的方式讲述杭州星辰大海科技有限公司、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故事,从一家企业或一个人物的生动叙事,透视党委、政府以长期主义坚持科技创新的初心。
自塑他塑有机组合。城市形象和城市气质的打造,既要靠地方主流媒体的自塑,也要发动、联合自媒体实现他塑,通过外部视角完成主体形象的补缺,使其更具真实性及口碑效应。在本次科技报道的策划中,我们注意到许多自媒体、科技创业者也参与到报道叙事,共同完成了对杭州形象的“他塑”。比如,有创业者通过朋友圈发长文感谢“我们从来没有请杭州政府人员吃过饭,倒是他们常对我嘘寒问暖”;再比如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连发三篇专稿文章反思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在他塑者的视角中,杭州城市形象变得更加真实立体、清晰可见。
借力打力,顺势出海。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展示城市魅力的过程,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报道策划中,浙报集团杭州分社积极拓展渠道,与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双向发力,运用其国际社交媒体矩阵,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群体推出《宇树是棵什么树?》《强脑是个什么脑?》《群核是种什么核?》等长文或者短视频,通过创新传播符号,将杭州创新活力之城的形象更高频次、更大力度展现在国际视野中。